0.4mm有多长?大概是一根头发丝的直径,4张A4纸的厚度。但一根直径只有0.4mm的渔线,却能吊起30斤重的哑铃。用一根鱼线走出自己的创新创业之路,这是发生在00后退伍大学生何宇迪身上的故事。在今年3月举行的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浙江省义乌市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三学生何宇迪带领团队凭借这项鱼线制作技术获得金奖。这是他的团队项目在获得第八届“互联网+”全国金奖之后,再一次夺魁。

走进这间小小的库房,我们看到桌上摆着的都是何宇迪和他的团队获得的大小奖项。出生于2000年,才刚满23岁的何宇迪身上有多个标签:退伍特种兵、电商卖家、学生。他和许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年轻、活力、有冲劲。从小热爱技术创造的他在2018年退伍回到学校后,选择一边学习专业技能,一边电商创业的道路。每天“早八晚十”浸泡在工作室钻研,形成了教室、寝室、工作室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在部队的两年磨炼,让何宇迪创业之后觉得再困难也能坚持下去。
何宇迪的家里主做渔线、渔具生意,从小耳濡目染的他把目光瞄准了线上的国内市场。起初何宇迪的淘宝店每天只有几百元的销量。为了提高店铺的销量,何宇迪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找到目标人群,做地域、年龄、职业等划分,算出应该在什么时间段内,用什么样的方式接触哪一类人群。何宇迪告诉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对这方面感兴趣,所以我才会做这个市场。”

说干就干,何宇迪了解到钓鱼产品有着产地集群化的特性,他带领着团队去了天津、山东威海、湖北武汉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到当地的龙头企业参观并学习优秀的商业模式。通过这一次的外出学习,何宇迪了解到,要想真正在行业内站稳脚跟、拔得头筹,就要比别人掌握更加先进的制作技术。何宇迪暗下决心,他要做出一款最优质的渔线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抢占更多的钓鱼市场。
他组建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将工厂选在自己的家乡,每隔一段时间便和专业的技术师傅探讨交流,对原有产品技术进行改良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用了十个月时间对渔线生产中用到的九编高密度无缝编制技术进行创新,对实验材料的配比进行了精确地测量研制出了独家染色技术。从最初的多股交叉融合的方法转变成双股交叉多根并进,最后再进行融合,保证鱼线其中一股断裂也不会影响产品的整体性能。何宇迪告诉我们,新的编制方式可以提升鱼线的圆滑度和拉力强度,让鱼线受到风阻的影响最小,能够抛得远、用得久,由此拉力极强的线材诞生了。此外,何宇迪还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撰写申请并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

荣誉加身仍不忘初心,在这之后何宇迪相继开设了八家线上店铺,帮助数十名学生就业,他的公司还被批为2022年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未来,何宇迪希望走上更大的舞台。“利用自己的一些核心技术,包括说组建我们自己的一个核心团队,去打破这样的被国外垄断的一个情况,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研发的这样的一个线材。”何宇迪满怀信心地说。
新闻链接: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echat&item_id=2420032341329588765&track_id=2B2C00C9-A5A2-4074-9C60-EFF363C75C6E_709000083062